九十年代,被人叫做老板,是一个社会成功者,挣得钱,有面子;现在社会,被人称呼一声老板,都是生意失败赔过钱的创业者。以前,老板的称呼是一个令人崇敬的褒义词,现在的老板是一个令人心里发酸的贬义词。不经历过创业失败赔钱的人不足以以体会。

现在的实业十死一生,表面看着风光,但基本上每个创业者都是头抓面皱,小生意的红利大潮早己经退去,人人都想当老板,推高了创业成本,奋不顾身的冲进去,一入行才清楚,高昂的租金水电,极不对称的客流量,微乎其微的利润,冲锋陷阵般的同行压价,做生意再也不是以前那种高枕无忧的狂购和言于溢表的暴利,而是成了相互比惨,比耐力,比消耗身家的一场竞赛。大凡一个当初义无返顾投身商海的人,到了耗尽积蓄负债累累爬上来才认得清事实,输得心服口服,百次争辩不及一次实践,而实践往往能让人闭嘴。

一边是要改变生活的压力,一边是要承受生意的失败,双重打击之下,曾经努力过的人再坚强也会被现实打垮掉。生意已不是以前的生意。以前各行各业供不应求,做行赚行,以前人人在体制里面观望,不敢冒险肯定创业是否会成功,以前租店的成本低,没有房地产拔高租金,以前信息闭塞,几公里东倒西卖就见钱,现在一切的情况都变了,令人咋舌的租金,越来越贵的用人成本,交通超级便利,几百公里物价持平,一套组合拳下来,辛辛苦苦做一个商品哪还有利润?

大多数人投身商界都是为生活所迫,人总是要生存吃饭的,不做又不行,打工又难打,特别年纪大了点的人,小生意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一些老实本份打份工过日子的人反而生活实实稳稳,亳无负担按点就班月月准点准时领几大千工资潇潇洒洒过生活,做生意的人是辛苦几年赔个倾家荡产欲哭无泪,世界在反转,而一些勇敢者却在搞不清事实。

中国的社会是要打造成一个中间大,两边尖的以中产阶层人员为主的橄榄型社会,限制富人的数量,减少穷人的人口,通过大型企事业的福利的再分配达到财富平均分配。我们的社会不允许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面,一人吃饱,大多数人捱饿,社会的职责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日本、韩国的社会发展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例子,企业大到垄断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都逃离不开一个企业产品服务的范畴,如三星,株式会社等超级企业,几乎网罗了一个人所有的衣、食、住、行。资本高度集中到了仅有的几个资本家手里面,又直接进入到背后主子美国资本家的手里面,整个日、韩国家都成为美帝压榨两国人民的机器。

在这两个国家,由于大公司的垄断,个人根本无业可创,有的只是被迫进入各大公司里面上班领一份仅够维持生存的工资。我们国家就是要将这种超级巨无霸收归国有,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载体,取富于民再合理分配于民,集中财富去建设和推动国家的各个行业的发展,而不是把财富集中到某一些人手里面,去做一些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所以,社会以个人创业者为主的小商小贩逐渐会被以国立为主的一些大企业所垄断,集中优势,降低成本,基本就是资本社区卖菜的模式,个人只需加入这个大企业之中老老实实就业就行。

所以在社会的基层,社会发展的状况是,实体经济一样是会有,但进入的门槛会很高,主要是成本会很高,不再是十头几万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生意,大城市是如此,小城市一样也是如此。柴米盐油牙膏碱被大超市垄断,包子馒头油条被面包店垄断,服装鞋袜直接被网购垄断,三头两蚊的小生意被两元店垄断,夜宵摊店被个人精力击败……小城大店,一间小型实体店的体量又怎能与之抗衡?要人流量无人流量,要低价优势无低价优势,要人员更替无人员更替,一间小店创业者就算累到死也赚不了钱,不如去打一份工,稳扎稳打可能比个人创业也还要赚得多。这就是在现阶段社会创业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看清了事实的实相,要实现个人财富的跳跃,业还是要创的,只不过精力和方向不要再投入到大行业被垄断的优势里面去硬拼,国家在鼓励创新,除了服务业,还有其它行业可以创的,进不了顶层企业,全心全意造一个新产品出来也行,开辟一些新行业也行,整个社会就是被新事物不断推往前进的,在实现社会目的的同时也可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