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又叫剃头店。从前理发这行当不被人看重,被视为"贱业",故理发师又叫剃头师傅。手里拎个包走街串巷理发的则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小剃头"。在国外,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理发店又叫剃头店。从前理发这行当不被人看重,被视为"贱业",故理发师又叫剃头师傅。手里拎个包走街串巷理发的则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小剃头"。在国外,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外科医生和理发师是混同的,理发店所用的红白条纹交缠圆柱标志,那红的条纹代表血色,白条纹则象征为包扎伤口的绷带。嘉兴四五十年前的理发店,大店大多以这种圆柱标志作市招,小店一般就没有这个讲究了。那时候嘉兴的理发师(大多是扬州人和镇江人),确也都懂一点外科的医道(跟国外没有两样),比如晚上睡觉失枕,脖子歪了,第二天一早去理发店请理发师拿捏拿捏,只听得"刮,刮"两声响,颈骨复位,伤痛全无。还有挑痧,治烂耳朵,治热疖头,袪除老鼠奶奶(痦子),理发师都有办法,并且不取分文。至于敲背(按摩),大家都是习以为常的。我最近在某发廊看到"拍背排毒气"的广告,这是要让过去的理发师笑掉牙的。拍背即敲背,活络活络筋脉何来毒气可排?那纯粹是鬼迷张天师了。嘉兴旧时的理发店,以建国路上的几家最上档次,如涌州、亚州、九州,"州"字也有加"三点水"的,可证理发一业在近现代是吸收了域外先进文化的。1960年涌州与亚州合并改名为新涌洲理发店,名理发师有臧雪飞、王克昌等。八九十年代至今,特级理发师沈爱珍、祁根娣和一位包师傅最负盛名。听说前些年祁根娣单独开业去了,想来她的发展一定会很好。
我年少时理发还经常见到有掏耳屎、敲背、"点"眼睛的。"点"眼睛是理发师拿剃刀刀头在顾客的眼圈里轻轻地来回揉搓,痒痒的使人感到畅美无比。还有一种理发师拿剃刀头往顾客耳孔里蜻蜓点水似的一"刮",也是令人非常舒服。我经常去的理发店在原人民路食堂斜对面,是一父子理发店,父忘其名,子小名腊荣,比我大三四岁。腊荣家的理发店没有圆柱标志,只是在店门的玻璃窗上简单写上"理发"两个红漆大字,推门进去店堂里是一把木头盘椅,一面大镜子,一个洗脸盘木架,墙壁上贴二三张"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的花纸。顾客来了需要等候的,坐在长条板凳上。那时,嘉兴像腊荣家这样的理发店,几乎每条小巷里都有一两家。热天,腊荣坐在店门口扯风扇为顾客扇凉。所谓"风扇"是用两块长方的硬纸板做成,垂挂在正梁下面,下端一块是活络的,一扯动绳子,纸板就"啪嗒"一下,扇出风来。腊荣有时扯风扇扯得手酸了,把绳子挽个圈套在脚上蹬,动作稍一迟缓,他的父亲便会把眼睛"横"过来,猛喝一声:"腊荣!"腊荣赶紧头像鸡啄米似的使劲扯风扇。
腊荣家的理发店一天当中没有空闲。腊荣的父亲鼻头微红,穿一件很整洁的白大褂。这是一位传统的理发师。
三百六十行理发一行最不会饿饭。一个人最不济时可以去学理发,轧剪、剃刀、木梳、毛巾,四件拎个包挟一把雨伞就能走遍天下了。1957年从上海文联下放到嘉兴的作曲家朱驹先生(朱氏著有《红花开遍井冈山》歌曲集),在徐婆桥石街村呆了二十余年,就是以跑乡剃头为生的。他那时依然坚持创作(笔名红马),吟唱谱子时以筷击桌,常常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来源:嘉兴市图书馆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