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常说“先有青泥洼,后有大连湾”,青泥洼、解放广场、马栏子、黑石礁、春柳......,这些地名我们可以脱口而出,但能讲出名字背后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解放广场解放广场解放广场
老辈人常说“先有青泥洼,后有大连湾”,青泥洼、解放广场、马栏子、黑石礁、春柳......,这些地名我们可以脱口而出,但能讲出名字背后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
解放广场

解放广场
解放广场始建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原名“大正广场”,是以日本大正天皇命名的,大连解放后改名“解放广场”。当时日本人在大正广场往北、现西安路沿线做买卖,其繁华程度仅次于浪速町(现天津街),被称为小浪速町。
寺儿沟

寺儿沟
20世纪初年,沙俄在大连修港城时急需一批工人。于是他们把一批住在旅顺水师营寺儿沟一带的军港修建者征调到大连,聚居在东青泥洼海边。人们问起他们是哪里人,他们便说自己是寺儿沟人,后来人们便习惯把这地方叫做寺儿沟。
青泥洼

青泥洼
唐贞元十七年,宰相贾耽所著《道里记》一书中有记载,“登州东北海行……北渡乌湖海 (今城隍岛至旅顺老铁山)东至都里镇(今旅顺口)二百里,东傍海,过青泥浦。 ”这里的“青泥浦”。昔日这里是一片淤泥海滩,从海上向陆地看,呈青乌色,故称“青泥浦”。后来由于山洪冲出的洼地常年蓄水,“青泥洼”的名字被叫开了,成了渔民赖以生存之地。
春柳

春柳
春柳最早叫“拴船柳”。上世纪20年代初,现在的春柳还是一片大海。附近渔民在岸边竖了很多柳树桩来固定渔船,后来被渔民叫成了拴船柳。再后来拴船柳被叫成“三春柳”,为书写方便,把“三”省略,便成了“春柳”。上世纪30年代日本殖民当局雇用中国工人就地取土填海,将原先的大海填成了陆地。
小平岛

小平岛
小平岛最早叫做比顽崖。当时海边有一处山崖直插海底,后来海平面上升漫过山崖,被人称为“比顽崖”。明朝更名“小滨岛”,叫着叫着就成了“小平岛”。一些在海边附近的村子标注地名时,大多在后面加一个‘岛’字。清末,这个小渔村成了重要渔港。
甘井子

甘井子
清初大连湾北岸有个叫“黄山嘴子”的小渔村。当时,这里的水质特别差,居民饮水感觉特别苦,后来在现在的523厂院内打出一口甜水井,就叫出了“甘井子”。
香炉礁

香炉礁
沙俄与日本殖民时期大量招工,聚在这里久了就成了一个贫民窟。当时大连造船新厂(现大连船舶重工)海边一块高达15米的礁石,因其形状像香炉而得名。1973年船厂修建船坞时,高大的“香炉礁”被炸掉了,只留下了今天的名字。
马栏子

马栏子
甲午战争的地图上叫这个地方叫做“马兰村”。 每逢四五六月份,这里漫山开着灰兰色的马兰花,所以当地的村民们将这里称为马兰村。
老鳖湾--曾用名:春日池

老鳖湾
明泽湖--曾用名:镜池

明泽湖
长春路--曾用名:菖蒲町

东北路--曾用名:回春街

东北路
智仁街--曾用名:樱花台

智仁街
葵英街--曾用名:初音町

葵英街
小龙街--曾用名:静个浦

小龙街
玉华街--曾用名:茑町

富国街--曾用名:裙裾野町

秀月桥--曾用名:鹤舞桥

秀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