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的概念着实又火了一把。这一方面得益于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了配建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另一方面是不少地方提出要加大社区食堂铺排力度,有些单位甚至打出“国营食堂”的招牌,引发重回“大锅饭”时代的联想。
其实,社区食堂并非新鲜概念,全国多地都开设了类似机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如长者食堂、爱心餐厅、便民餐厅等,服务对象以老年人群为主。这次国家部委发文,要求配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无疑会让社区食堂的概念进一步走热。
社区食堂作为便民设施,是打造完整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群体的便捷用餐问题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养生、“戒外卖”,社区食堂也迎来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只是随着社区食堂的大量投入建设,经营难题与困境会随着样本的增多而凸显。如何确保社区食堂叫好又叫座,恐怕是比配建数量多少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区食堂区别于一般餐饮商户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公益性,这就决定了它的价格相对亲民;而很多社区食堂其实是由普通市场主体经营,他们必然有着盈利的要求。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能不能解决好,往往决定着社区食堂的生死。很多社区食堂开张时热热闹闹,不久便冷冷清清,最终只能凄凄惨惨收场。由于经营成本压力大,不少社区食堂在饭菜品质上也大打折扣,最终从社区居民口中的“小甜甜”沦为了“牛夫人”。
社区食堂与居民如何“相看两不厌”,关键还在于物美价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在坚持社区食堂公益属性的同时,要给经营者一定的盈利空间,经营者能适度获利才有办好社区食堂的动力。这需要职能部门与基层组织发挥应有作用,如在场地提供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甚至安排免费使用空闲场地,还可针对老年人群用餐给予经营者相应补贴,而社区则可发动居民、志愿者等参与社区食堂日常运维,降低经营者的人力成本,此外,还可通过社会捐助、公益慈善等扩充资金池,通过居民自治、全社会参与等举措营造共建共享社区食堂的良好氛围。
当然,强调社区食堂的公益性,并非意味着降低对它们的监管标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餐饮经营模式,食品安全都是不容突破的底线,更何况社区食堂消费群体中的“一老一小”是食品安全重要保护对象。而在口味、营养均衡性等方面,社区食堂也应兼顾。在展开监管、考评工作时,要发挥管理部门的执法、处罚等“硬实力”,更要利用好居民评价打分的“软实力”,社区食堂办得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居民的打分如果能影响到社区食堂后续能否继续享受优惠、获得补贴,那这样的评价还是颇有分量的。
大力配建社区食堂还需进一步廓清重回“大锅饭”时代的迷思,也要清理靠“国营食堂”噱头吸睛的不当营销行为。民营的社区食堂与“国营食堂”,不过是出资方不同,能否得到认可最终还得靠经营好坏说了算,消费者不买单,广告打得再响也无济于事。与其“拉大旗作虎皮”,不如扎扎实实深入社区,用心用情保障好居民的“一日三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