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情况?李奶奶怎么会是另一个产权人?陈蓉迷茫了。她记得这时候的房子全部是公家的,谁家住哪里,房子多大都由公家说了算。李奶奶一个人住五间房,已经很有迷幻色彩了。现在李
这是什么情况?李奶奶怎么会是另一个产权人?
陈蓉迷茫了。
她记得这时候的房子全部是公家的,谁家住哪里,房子多大都由公家说了算。
李奶奶一个人住五间房,已经很有迷幻色彩了。
现在李奶奶还有二期广场上一栋小楼的一半产权,她不太清楚这时候的政策。
动乱结束后,国家是开始退还一些人的族产,这里面或许就包含了房产吧。
李奶奶陈蓉哭笑不得。
早知道二七广场的小楼有余奶奶的一半,她直接和李奶奶商量租房的事不是更好吗?
你们认识?
大聪明不掩惊讶。
怪不得呢,李奶奶居然松口同意租房。
这房子为啥搁置在那里呢?
就是因为和李奶奶的产权纠纷。
李奶奶性格刚烈,国民三厂也不好欺负人家一个孤老太太。
国家一日没说清楚,房子究竟属于谁?
李奶奶是用不上,可也有权让国棉厂的员工住不得。
这一次,李奶奶是让步了。
2000元一年,在这种时候肯定算多了。
一台进口的14寸彩电也就在千元左右。
电器已经是时下最昂贵的消费品。
因为房屋不参与买卖,国人还没有买房的概念。
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偶然在街上见到摩托车,已经很拉风了。
一年2000多的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汽车就更不用想了。
进口豪车售价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能在马上看见的四轮车,哪个不是几万块?
岳民和李伟跑运输的东风大卡车,连车价代税金得4万元以上。
军绿色的吉普212,要稍微便宜点儿,售价也将近4万。
比汽车贵的还有啥,没人能想象出来。
后世有句话咋说的?
贫穷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呀。
认不认识,也不妨碍我收租金。
李奶奶说话还是那样不近人情,陈蓉知道她是啥样的性格,根本不在意。
只要能租到房子,她也不愿意占一个老太太便宜,该多少钱就多少钱。
三方坐下来一起商谈,陈蓉想租十年,大聪明看了一眼李奶奶,迟疑道,房租一直不变。
连猪肉都涨了,各种物价都抬头,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物价自然也不可能再由国家来全盘制定。
大聪明这人其实挺正派,虽然李东帮了他家忙,他却是替李奶奶考虑。
2000块一年的房租都是李奶奶拿了,国棉三厂分配的利益就是小楼其他房间的使用权。
1983年的国棉三厂一年能为国家创造两三千万的利益,2000块还不被厂子的领导放在眼里,要这钱还不如多给职工分配点住房,厂子里上万的工人,职工的住房问题等待改善呢。
现在的2000元还是很值钱的,八五年过后,物价就要飞涨了。
陈蓉不是标准的黑心鬼,却也不是真正的冤大头,看李奶奶一个孤老婆子。
可怜,别逗了,说起来人家才富得很呢,不过是房子现在不能卖罢了,那就每年上浮10%的租金吧,第一年是2000元,第二年是2200元,第三年是2420元,租约到期最后一年我要出4700多元。
每年涨百分之十十年翻了一倍多。
大聪明认为可以了,个体户的生意能不能做,十年都说不好。
今年拿得出房租,明年是啥光景更不好说。
不过,大聪明希望陈蓉能长长久久租下去,那么厂里分到那里去住的职工也不用搬来搬去了。
可以就这样,十年一共能拿差不多32000元,从1983年到1993年到90年代初期,32000元还是很值钱的。
不说别的,李奶奶只靠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晚年至少衣食无忧。至于十年之后,老太太的生活该怎么办呢?陈蓉一笑。
我有个附加条件,他要有小楼的优先购买权,再过几年,这房子的产权究竟属于谁,也该掰扯清楚了,她可以买下这栋楼,推翻了盖新楼。
对于陈蓉的这个意见,李奶奶和大聪明都没反对。
成了。
三方都在合同上签字,大聪明当场支付了第一年2000元的租金。
一手交钱,他就一手拿到了钥匙。大聪明也挺高兴,小楼是三层的,除去一楼的铺面,楼上还有两层都是房间。
楼后面带着院子,起码可以分派给十户职工居住。
他亲自把陈蓉等人送出去,恰好厂里的王芳芳来找大聪明,就瞧见了三人的背影。
有个背影怪眼熟的,王芳芳没太放在心中,大聪明厂长,您看厂子这次说分房,怎么也该有我们科两个指标吧?
大聪明觉得头疼啊,没房时犯难,有房时也不轻松啊,他这个管分房的副厂长是有权啊,可手里的权力不敢滥用,全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李奶奶,谢谢您。
陈蓉心情大好,李奶奶还是那张臭脸,您应该看出来了,2000块一年的房租都是我要的,你谢我啥?
她就知道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事。
陈蓉他们指不定在哪里打听到了2745号的产权归属,才跑来租她的房,一步步套近乎,不就是为了2745号那三间小楼吗?
李奶奶觉得被人蒙骗感情,要房租时一点都不放心。
心慈手软,陈蓉是觉得巧合,李奶奶却根本不信这样的巧合,两人说不到一个频道上,只有不欢而散。
李奶奶揣着房租回家,陈蓉则兴冲冲拿着钥匙和李东去看房。
国民三厂离二七并不远,舅舅和陈蓉俩心里都挺热乎,这房子能租下来可不容易呢,但他是值得的。
国民三厂之前的领导用这门面搞过纺织品展销,也就两三年前的事儿。
房子装修的不说多好,地上起码是平整的,墙面刮着白灰,从墙根往上刷了一米高的绿油漆石下临街的门面层高都很低。
这三间门面却层高在四米以上。
这是啥概念?
厚实的商铺要求是3.9米,超过四米的层高可以装饰得很大气,高端层高不会给人压抑感。
还有,之前展销的木柜台都留着,陈蓉用手敲了敲,是啥木头的他认不出来,不过改一改应该也能派上用场。
大聪明厂长可答应过,门店里所有的东西都任由陈蓉处理,陈蓉,你瞅啥呢?
舅舅,你来帮我签一下卷尺,我量量尺寸,看看这三间店要怎么装修才好。
李东,看着这地方不是还挺新的吗?让人来打扫了,也就可以重新开业了,当然还得办一个营业执照。
陈蓉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把所有的尺寸都记了下来,然后又和李东一起逛建材市场。
八三年还没有装修建材的概念,跑遍商都,也就只有零星的几个商店卖着一些基础的建材,瓷砖,都是小方砖。
木地板倒是有,这东西让陈蓉很惊喜。
家具以漆过颜色的为贵,红彤彤的陈蓉觉得辣眼睛。
木地板却多是原木色。
还有种新出来的地板革,直接铺在水泥地上。
也有特别便宜的红地毯,好一点的招待所采用。
陈蓉不能接受自己的店里一片红,如果人们踩着一脚泥进来,地毯也不好收拾啊,要么就水泥地,要么就贴瓷砖或者铺木地板。
陈蓉想了一晚上,按照店面的尺寸和格局画了几张草图,第二天给李东看,您看能照着装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