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核酸采样标签点位长,一个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找不到的名词,但在我这次连续几天做志愿者的时候,我亲历了他们的日常。初识核酸采样工作者早起的日常我和小熊认识,还是在

厚厚的核酸采样标签
点位长,一个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找不到的名词,但在我这次连续几天做志愿者的时候,我亲历了他们的日常。
初识

核酸采样工作者早起的日常
我和小熊认识,还是在我因为受邻居“尚”的点亮(见文章《》),决心参加志愿者的时候。
我报名志愿者后的第三天,昆山启动了全员第二次核酸采样。“尚”直接将我抱进了志愿者工作群,除了“尚”之外,我一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我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但在群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二天一早大家集合的时间和地点。
2月23日凌晨5:30,当我按微信中的通知准点来到36号楼旁的篮球场时,这里的场景和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
按照我以前读大学做志愿者的经验,想着到目的地少不了还要布置场地,准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物资和材料;但当我来到篮球场时,远远就看见一盏盏灯光点亮在红顶蓝身的帐篷里,走到近前,发现地上的一米距离线已经贴好,排队指引导线也已经拉好。
提前抵达的人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有在穿防护蓝大褂的,有在调整灯的高度的,有把物资摆放在检测工作台上的,还有在帮同伴系防护服带子的……安静但默契,自主又有序。“尚”见我来了,便递给我一个袋子,里面有衣服、帽子、手套和面片,教我穿防护服,并为我培训自我防护注意事项。
此时,一位高高瘦瘦、裹在蓝色防护服里的男士过来和我打招呼:“你是石哥吧,你好,我是小熊,我知道你在社区报名了志愿者,但忙着还没空加你微信;你刚来,今天就和尚哥一起组织篮球场入口的秩序,并喊居民来做核酸吧。”
说完,他就忙别的事情去了,这就是我和小熊的初识。“尚”告诉我,他叫张志雄,是咱们点位的点位长。
幸亏有你们

小熊和大白在忙着准备物资
4月5日,往年的今天,我一定是在老家做清明,但是今年回不去。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第一次没有回老家做清明。
疫情当下,自4月2日至6日,昆山进行静态管理,并同时进行全员核酸;4月5日,已经是全员核酸的第4天。
3月31日核酸过后,在环北路奚强农贸市场筛查出核酸阳性患者,带来了大量的密接人员,因为这个市场是离我们小区较大的农贸市场,小区前往菜场的人员不少,这给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和志愿者人数不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4月4日晚上,从志愿者群中的接龙可以看出来,我们点位的志愿者明显人数不够,往日里挑梁的“尚”和其他几位熟悉一点的邻居都没有接龙。
或许是连续几天作战大家都辛苦了,又或许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办,我也不好在群里直接问,看小熊在群里也迟迟没有留言艾特我们,估计是他一直在忙着张罗准备物资,于是也不好打搅他。
想着第二天照样要5点早起,我一看时间都已经快十点半了,于是就尽快睡下,这样好有足够的体力应对第二天6个小时采样。人手不够,那我们在的就多扛一扛吧;想到这,我倒头就睡下啦。
5日凌晨,4:50,我自然醒来,发现小熊凌晨2点已经在群里给我们留言:“大家多睡一会,5:30到点位来吃早餐。”
我在家吃好昨晚娃妈准备的茶叶蛋便往点位赶去,当我抵达操场时,已经快6点了。我发现昨天没吭声的几位都已经到了操场,原来大家为了今天继续早起,昨晚早早地都睡下啦。
小熊见我匆匆赶来,便对我说道:“这里有早点,快来趁热吃;幸亏有你们,要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
我接过小熊递给我的热豆浆,喝了一口,一股暖流连同他的暖心话一并咽下,我正想告诉他:“幸亏有你,幸亏有你们的守护,才有我们的泰然居家”;但当我转过身去时,才发现,他已经走开,忙着检点各项医疗物资去了。
辛苦你一趟

封控管理的楼道口
我们所在的小区,有44栋楼,每栋楼有2-3个单元不等,按照每层6户计算,大约有1300户居民,如果按每户3-4人计算,大约有3900-4200人。
而我们所在的整个社区志愿者工作群中,现有人员207人,但是涵盖了周边6、7个小区;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区,一天平均能到岗的志愿者大约在20-30人。
也就是说,志愿者和居民的比例大约是1:200。
当我提着喇叭分批喊居民下楼采样时,有密接且贴了封条的单元楼栋其他居民就问我,他们如何采样?是医生上门采样还是分时通知他们下楼采样?
因为前面提到的奚强农贸市场密接者甚多,大致分散分布在了十几个不同的单元,所以为了确保小区居民的安全,点位长小熊在工作群中汇报沟通后,决定采用分批采样的方法。
先对双绿码的居民进行采样,而后分时段、分楼栋喊有密接者的不同单元居民下楼采样,地点统一在我们所在的篮球场采样点。
想清楚了如何采样后,接下来又有一个挑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喊这些单元的居民下楼,成为了我们的挑战!
拿着喇叭,像喊其他居民一样喊,这些贴了封条的居民不知道是喊他们;如果直接喊“贴封条单元的居民可以下楼采样”,又会给其他单元的多数居民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因为其他居民并不完全知道小区有一些单元已经贴了封条!
小熊和我仔细商量后,决定:逐个单元去喊。因为各楼栋都有门禁,我们虽然生活在这个小区,但只知道自己单元的门禁密码,所以小熊又喊来了物业的老贾,因为他熟悉每个楼栋和单元的位置,并知道每个门禁的密码。
就这样,我和老贾就开启了每个单元的通知。
临行前,小熊用纸笔,手工誊抄了一份楼栋和单元清单,并特意叮嘱我们,不要拍照、不要外传、不要发到业主群,免得给居民带来恐慌。
临行前,还特意叮嘱我:“石哥,辛苦你一趟,我的确走不开;你做好防护,让老贾陪你跑一趟吧!”
我知道他的心意,因为毕竟是去每个密接者的楼道,他是为我的防护乃至安全着想。
写在后面

疲惫不堪的点位长
像小熊这样的点位长,我们所在社区有7名。
社区共有9名工作人员,社区书记负责上传下达并全面协调,一位内勤留守;整个社区大约有1.3-1.6万名居民,每个点位长大约要对接管理和服务2000人左右。
这次疫情突然来袭,7名点位长都和小熊一样,每天只能够抽空零星地睡3、4个小时,累了就席地而坐,困了就趴在箱子上打个盹,陪同大白和志愿者们,天天奋战在抗疫的一线,一有情况便马上投入战斗。
平常的静好岁月,他们就在社区为大家做些真实存在但又不太能让人感觉到的工作,但当危难一旦来临时,社区工作者便是我们能取得联系的第一门户。
网上流行一个说法:疫情彰显公共管理颗粒度。我想补充的是:点位长是公共管理颗粒度的有效节点和有力保障。
疫情期间,点位长是值得我们记住的名字;往后的日子,请关爱咱们的点位长!

点位长普通到在人群里我们都找不到
【自我介绍】: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我们能做的,唯有用心感悟当下,探索并见证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