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覃文奕图丨1/6图片工作室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
文丨覃文奕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
说起大学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北京的学院路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学路,助推中国工业经济起飞的农、林、地质、矿业、钢铁、医学、石油、航天八大学院沿途分布。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更位列首批13所副部级大学,其地位可见一斑。宽马路、高围墙、大白杨——这是对学院路的第一印象。
说起百老汇,那更是耳熟能详。“白色大道”上云集了约40家剧院,17家剧院在1000座以上[1], 剧目制作精良, 运营成本也因此高企。以2010-2011年度演出季为例,剧目平均制作成本在486万美元,总运营成本7.94亿美元[2]。大场面、高规格、大手笔——可以说是百老汇的真实写照。
那么“大学路”加“百老汇”会是什么样呢?首尔大学路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首尔大学路
首尔大学路周边聚集着首尔大学医学院、成均馆大学、韩国放送通信大学等高校,大学路上有超过150个小剧场——数量是外百老汇的4倍之多!大约80%的韩国剧院销售额在这里完成,70%的剧院从业者在这里创作[3]。
首尔文化财团和首尔话剧中心2013年12月发表的《2013大学路话剧实况调查》中提到,2012年平均每天在大学路上演话剧和音乐剧679篇,比前两年增加了28.6%,观看人数为456万人,增加了46.5%,上座率达61.9%[4]。首尔大学路成了韩国人心目中“话剧的麦加”。
一、共享发展,更经济的城市文化打造之法
以话剧为主题打造城市文化区,全球并非“只此一家”。北京天桥演艺区也以戏曲、演艺为核心,积极重塑城市文化中心,打造中国版百老汇。2018年4月12日,天桥盛世集团发布了《2018年天桥演艺区重点演艺内容和改造规划》,打造北京文化消费重地。从杂耍到正规戏曲表演等各类活动都能在此找到理想环境,新老文化在充满活力的城区交汇融合!只是,仅这一版规划就预算150亿元[5]。这可不是所有城市都有的豪气……
反观首尔大学路,同样是发展演艺文化,却被诸多杂志、报道评价为:“政府没有兴建一座剧院,就打造了韩国最著名的戏剧文化地标!”[6]不怎么花钱,就成功利用演艺文化形成城市文化区,大学路采用了更经济的打造之法——共享发展。

首尔大学路入口标志性雕塑
共享当然也不是大学路的独创,北京大学拆掉围墙,一度成为城市共享发展的经典案例。1993年3月4日,北京大学拆除南墙,迎来了媒体的欢呼——“北京大学告别的不仅仅是一堵围墙,也许还是一个‘围墙的时代’!”专家号召的“拆掉围墙融入城市”似乎成了现实。只是8年后,北京大学又决定把南墙再垒起来。在现实操作中,大学与城市的共用不共享,产生的是矛盾激化,而不是城市文化。
看来,共享发展,不是简单一道围墙的事儿。事实上,首尔的大学校园纵然没有实体围墙隔离,但仍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并不讲求与城市完全融合。比起欧美大学与城市共生的模式来说,其发展是与我国更为相似的校园模式。那么,在有一定空间隔离的情况下,并不怎么花钱就实现了文化共享,首尔大学路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规划溶解围墙,引导文化外溢
首尔大学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大学路”之名取自韩国最高学府——首尔大学。1975年,首尔大学除医学院,其他院系全部迁至冠岳校区,但大学路人气并没有下滑。这是因为在民主化运动盛行的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年轻人想要通过音乐剧、话剧传达信息,对于话剧场地的需求激增。
而随着首尔大学迁出,大学路沿街餐饮店面也纷纷迁走,该区域店铺租金锐减。分布在大学路周边以成均馆大学为代表的艺术院校顺理成章地选择大学路作为展开小剧场运动的大本营。政府就此将大学路作为以戏剧为特色的文化街区展开规划,并于1985年5月5日正式将其指定为大学路文化艺术街区。此后大学路的发展中,政府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并不是靠拨巨款支持地区建设、推动地区发展。相反,政府放弃了大兴土木,而是清清楚楚地想好两件大事——
1.保地价还是保风貌?
保留大学路的文化,很重要的是保留首尔大学的文化和大学聚集区的文化。因此,即使是扼守“市中心、地铁旁”的绝佳区位,政府依然坚持从一开始就禁止诸如KTV等不符合青春与文化气质的娱乐场所入驻,放弃了保地价。[7]
那么,风貌又该如何保呢?将校园建筑整体保留是不可能的——否则首尔大学的外迁就失去了意义。政府提出要着力保留当初首尔大学带来的青春洋溢、蓬勃向上的文化环境,并塑造具有学院范儿的区域氛围。为此,政府选择了——保留部分遗迹,树立文化标识。
政府规划保留首尔大学旧部的一栋建筑,并用作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한국문화예술위원회,Art Council Korea,ARKO)办公场所。ARKO坚持“左右韩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其民族的艺术和文化创意力”,与大学路保住文化高地的期望完全契合,作为文化地标再合适不过。此外,政府规划将首尔大学的原址制作为微缩景观供人参观,以了解大学路曾经的大学时光。区域内还散布着诸如刻有五友歌的石碑等文化雕塑,延续着校园文化。

首尔大学保留建筑,现作为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办公场所
与此同时,政府还采取了少量兴建地标,奠定区域基调的原则。具体而言,政府特邀韩国著名建筑师金寿根操刀,打造区域标志性建筑——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建筑群,采用大尺度红砖建筑延续学院安宁、静祥的特点,保证区域的学院范儿[8]。政府后续发布规划导则,但只限制建筑高度、面积,留给开发商一定的发挥空间[9]。在标志建筑锚定、规划导则控制的双重作用下,大学路新增建筑多为二三层的红砖建筑,整齐却不失个性,彰显着青春与文化。
2.搭戏台还是搭平台?
如果选择搭戏台——政府出资打造剧场群,不仅需要大笔财政资金的投入,还面临着土地权属纠纷等更为复杂的问题。于是,首尔大学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艺术机构搭平台,开发商建戏台”的道路,以最经济的手段引导文化外溢。
(1)孵化平台引领。
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建立并运营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剧场、大学路艺术剧场作为表演艺术的孵化器。这两个艺术剧场提供了可容纳100人左右的低价表演空间和练习室。练习室包含不同规模的工作室(180~240平方米)和排练厅(240~270平方米),与练习室配套的会议室、阅览室、淋浴房等也一应俱全[10]。剧场通过提供租赁500座以上的中规模剧场,获得部分资金,作为低价运营孵化器的补充资金。
平台不仅孵化戏剧表演者,也致力于孵化优秀作品。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不同学科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创作、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传统艺术、跨领域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审查的原创性和实验性作品,能够获得其制作成本50%左右的资金补贴。
(2)展示平台跟上。
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剧场、大学路艺术剧场率先吸引了一批年轻戏剧人之时,政府抓紧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小剧场。政府规定,如果开发商在此盖的楼房中包含剧场,在审批手续上能够简化烦琐程序,并且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赠送。之后,运营过程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各项附加税也能得到相应比例的减免。加之国家一再放宽剧场设施建设要求,如《城市公园法》(1999年12月)、《与开发限制区域的制定和管理有关的特别措施法》(2000年1月28日)等,放宽了体育公园、开发限制区域建设演艺设施的规定[11],开发商建剧场的热情被进一步调动起来。100~300座的小剧场一时间涌现,年轻人有了充足的表演空间。

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剧场
(3)交流平台提升。
随着小剧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学路不再满足于本土化的自娱自乐,韩国艺术管理支援中心( 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KAMS)成立。该中心除调查韩国演出设施、剧团、负责表演艺术的行政机构和分析本国市场趋势外,更提供了线上、线下的国际交流平台,以提高韩国表演艺术的竞争力[12]。
韩国艺术管理支援中心通过举办首尔艺术市场(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PAMS),提供线下交流平台。首尔艺术市场以大学路为主要场地,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剧场、儿童剧场、弘大艺术中心等场馆内举办舞台表演、快闪舞台、专题研讨、沙龙研讨、首尔艺术市场之夜、展位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促进韩国和国际演艺文化交流[13]。2018年,共吸引了2203个韩国代表和434个海外代表参加。
韩国艺术管理支援中心还建立了韩国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平台——The Apro,促进线上交流。该平台提供有关韩国表演艺术界与其他国家之间众多国际交流的详细信息,并为表演艺术专业人士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会议提供机会,建立了促进艺术人士交往的信息网络。
首尔大学路没有硬性地让任何一个大学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也没有用政府金钱堆砌出大量明星建筑。而是通过控制风貌,形成了青春、文化的区域氛围;通过搭建平台,为年轻的戏剧人提供了从创作到表演的全过程支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