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四川山村里诸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个,即便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却无法修补那段缺位的童年,学业无成却意外喜欢上做饭,又因为一门心思想当厨子跟父亲翻了脸。
为赌一口气他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征途,睡过草坪,挤过地铺,辗转近百家饭店打工只为学会主厨的招牌菜。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尝到了自媒体的甜头,不从众,不花哨,实实在在的厨艺教学,让他快速圈粉,如今已是千万粉丝美食博主。
他就是网红厨师王刚,2017年开始做美食视频,如今已经是头部博主,单条视频播放过亿,全网平台视频播放量破40亿,超3000万粉丝,甚至在“油管”上也拥有一席之地。


王刚1989年出生于四川自贡市兜山镇,这里虽然不似穷山沟那般的贫瘠,但依旧是停留在维持温饱的生活条件上。
王刚的父母跟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生下他不久之后便离开村子,远赴南方打工赚钱,而王刚就成了全国千万个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从记事起亲人就只有外公外婆。
留守儿童的生活简单而放纵,天宽地阔任其驰骋,自然万物都是玩伴,王刚偶尔也会收到父母从城里寄来的新奇玩意,还有他们辛辛苦苦攒的钱,外公总是舍不得花,说是要给王刚攒着。
然而小孩子并不理解老人的一番苦心,过了咿呀学语的年纪便开始调皮捣蛋,上房揭瓦,外公外婆越来越管控不住,可是又害怕把孩子带坏了以后遭女儿埋怨,于是外公总是对王刚很严厉,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现在打你总比以后你做出更坏的事要好!”
王刚偶尔也会听见外公给妈妈打电话控诉他的种种劣迹,而对于电话那头的人,王刚没有丝毫渴望。
直到7岁那年王刚才第一次见到妈妈,俩人很陌生,拥抱很尴尬,母子俩也没什么话说,而且父亲并没有回来,王刚依旧不知道爸爸是谁。

然而到了上学的年纪,外公外婆才真正感觉到力不从心,王刚越来越调皮,读书不认真两个老人也辅导不了,而且镇上的小学怎么说也是跟城里比不了的,综合各方面的因素,9岁那年王刚第一次坐火车,被母亲接到了珠海。
城市的霓虹闪烁,灯火辉煌让王刚应接不暇,眼前的景象完全刷新了他对生活的基本认知,那一刻他突然有些懵懂地理解了父母不回老家的原因。
父母为他在当地办了入学手续,又抽空带他到处玩了好几天,但王刚对他们依旧无法亲近起来,此前缺位的九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而且王刚也不知道要如何跟父母沟通,慢慢的也就学会了有事儿自己扛,有心事往深里藏。
可能的确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又或者是因为中途插班跟不上进度,从小学开始王刚的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而且就算他非常努力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父亲也不会夸赞他一句。
慢慢地,王刚便更是觉得似乎努不努力也无所谓,反正也没有人会关心,更得不到肯定的回应,也就没了读书的心气儿。


因为父母工作忙王刚有时候需要自己解决一下温饱问题,慢慢地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饭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给舅舅做了一盘青椒肉丝,结果舅舅赞不绝口,这是王刚第一次得到如此真诚的认可和表扬,潜意识里埋下了要当个厨师的愿望。
初中毕业前,王刚提出不想考高中了,想要出去打工学厨师,结果父亲却把他痛骂了一顿,父子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王刚赌气拎着简单的行李摔门离去,身后留下父亲的怒吼,“有本事你就别回来!”
其实王刚并非真的在厨艺方面有多大的天分,只是这是他第一次受到真诚的表扬和赞许,心里那片空白一瞬间便被填满了,从此便有了要努力的勇气和动力。
少年离开家的第一天莫名的兴奋,晚上跟另一个同伴一起躺在草地里看星星,想着就这样过一夜也很刺激,可是下半夜就被各种虫子咬的坐卧不安。
初入社会的过程打碎了王刚对于独立生活的所有美好幻想,但每次想到离开是父亲的怒吼,他便打定了主意不混出个样子绝不回家。

因为年纪小,没学历,王刚能做的工作不多,起初的几年他一直在各种餐馆打零工,每天从早到晚脚不沾地,住在狭小拥挤的集体宿舍里,晚上起夜都要从工友身上迈过去的那种。
苦熬了大半年后,王刚终于获得了进入厨房的机会,那是他第一次见到那种火光冲天的景象,当时震撼不已。
跟所有厨师一样,王刚也是从切墩和打杂学起,但是他勤快手脚麻利,大师傅很是喜欢,终于一天打烊之后,大厨让他独立做道菜试试,王刚没有浪费这次难得的机遇,第一次上灶就让师傅非常满意。
但是那位师傅并没有教给他什么真功夫,王刚跟着他学了几个毛菜之后便离开了,不过此后王刚应聘的职位不再是服务员和杂工,而是变成了帮厨。
他会找那些生意很火的饭店,到了厨房之后什么活儿都干,因为只有勤快的主厨才会另眼相看。
他还会找机会跟主厨套近乎,打烊之后陪师傅喝两杯,甚至是帮他们洗衣服,因为只有这样亲近了之后,才有机会偷师。


前前后后大约6年的时间里,王刚一直这样辗转于各类饭店酒楼,学会师傅的拿手菜便辞职,大概换过80多家餐馆,生生学会了一手不分门派的融合菜系。
期间王刚认识了一位涂师傅,直到多年后已经走红的王刚依旧会经常回到珠海去看望他,涂师傅当时教会了王刚一个很简单但很重要的道理,那便是从他店里出去的菜无论是十几块的盒饭,还是上百块的鲜鱼,都代表着这个店的水平,所以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直到2014年王刚终于学有所成,在一家餐厅做了厨师长,厨师长的衣服领子是黑色的,肩膀上还有徽章,这对王刚来说便是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
但收获并不仅限于此,这一年王刚还遇到了妻子姚树芬,之前父母和老家的亲戚都曾给王刚安排过相亲,但一听说他没房没车还四处打工,女孩见了一面之后便没了下文。
但姚树芬不一样她就认准了王刚这个人,俩人认识三个月之后便决定结婚,当时女方家里曾一度认为王刚是个骗子,于是提出婚礼的流程一样不能少。
于是王刚刷爆了信用卡,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终于在老家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之后便走上了漫长的还债之路。

婚后没多久姚树芬就怀孕了,王刚带她回了自贡的老家,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妻子孩子,曾一度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
2016年孩子稍微长大了一点儿,王刚和姚树芬又回到了珠海,租住在一个500块钱一个月的破房子里,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赚钱还债。
直到2017年,王刚凭借美食短视频快速走红,拿到了平台分成,姚树芬才第一次敢给孩子囤了四罐奶粉。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一夜成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互联网的流量密码实时更新,说不准什么时候流行什么。
美食视频遍地开花的时候,王刚却从中看出了猫腻,那便是太过花哨,流程不够完整,很多细节和关键的环节都没有说,这样即便网友照着做了,也不可能做出一样的菜,无非就是为了噱头罢了。
2017年3月,店里休息的时候王刚跟大家一起看视频,刷到当时一位很火的美食博主,王刚觉得不过如此,自己拍肯定比他做得更好,当时老板听了很是兴奋,便让王刚做一个试试。
于是一道盘龙茄子的图文教学便就此诞生,当天晚上的转发推荐就达到了20多万,王刚也没想到拍做菜竟然有这么多人看。


尝试了一段时间的图文之后,王刚开始做视频,还咬牙买了一部价值8000多的专业录影机,起初他自己不出境,只是一镜到底的拍摄做菜的流程,之后简单地剪辑一下中间比较不重要的流程便发出去,结果每条都能获得几十万的播放。
那时候妻子就是他的助手兼摄影师,王刚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剪视频,然后9点去上班,晚上下班拍素材,经常要忙到下半夜,一天能睡三四个小时。
三个月后王刚的账号拥有了十万粉丝,于是他决定自己亲自出镜,2017年6月,王刚穿上了洁白的主厨制服,在镜头前用最简单的方式开了场“大家好我是王刚,今天教大家做一道……”
时至如今,这句简单的开场白依旧没有变过,仅仅半年多的时间,王刚的粉丝就突破了100万,一跃成为平台顶流美食博主。

随后王刚辞去了酒店的工作,带着妻子孩子回到了老家自贡,租了一个仓库做拍摄地,在外做生意的哥哥也回来帮忙,他们把父母也接回了老家,与此同时还有几个慕名而来的媒体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团队便成型了。
这回王刚只需要负责做菜,其他的交给专业人士去完成,于是他们拍出来的东西更加精致,输出的速度也更快。
王刚的粉丝除了普通网友之外,还有不少的厨师,王刚的美食教学独具一格,他尝尝挂在嘴边的“宽油”,结尾处必不可少的“技术总结”以及他略带羞涩的笑容,清新简单的画面,都让网友啧啧称叹,有人说看别人的视频是教你做美食,看王刚的视频是在教你开饭店。
王刚的视频甚至火到了国外,youtube上网友搬运的视频受到了留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异国他乡的一味家乡菜足以温暖人心,为此王刚还曾被邀请拍摄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
到了2018年的时候王刚在各类平台的粉丝已经突破了一千万,找他合作的企业也是络绎不绝,但王刚对于合作非常谨慎,从不参与自己不熟悉的企业,从不打榜自己不熟悉的产品。

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人鱼目混珠,打着王刚的旗号卖劣质食品,于是王刚开始拓展业务,推销家乡的土特产,花椒、辣椒、调料,火锅底料。
起初是七八十单,兄弟俩还能勉强应付,但是订单很快就涨到了上千,王刚又租了个厂房,雇佣了一些当地的工人,经过认真的选品、分拣、最后包装销售,哥哥负责这条线把关非常严格。
谈及未来王刚总是说不会拍一辈子视频,他想在深圳开一家自己的酒楼,回到厨房去踏踏实实做个厨师,做出好吃的菜肴来回馈这些年一直喜欢他支持他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