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秋,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食物是月饼,或者是大闸蟹。在我的味觉空间里,与中秋紧密相连的是秋月梨。秋月梨,我原本把它叫做明月梨小时候,我家有一片梨园,梨树大多数是普通的酥
说起中秋,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食物是月饼,或者是大闸蟹。在我的味觉空间里,与中秋紧密相连的是秋月梨。

秋月梨,我原本把它叫做明月梨
小时候,我家有一片梨园,梨树大多数是普通的酥梨品种,在中秋前后开始上市。家乡位于平原,并不是很适合水果的生长,所以种梨树的不多,相对而言,父亲的种植技术也说不上多好。
比如,有很多品种,他就叫不上名字。
麦熟时节大概有4-5棵梨树的果子就可以采摘,父亲叫它早熟梨;
有几棵形状像苹果一样的梨,吃口很硬,父亲叫它苹果梨;
还有几棵经典的大鸭梨,由于长得类似葫芦,父亲称之为葫芦梨;

梨表皮颜色较暗的,称之为红梨,这个似乎确实叫对了。
最奇怪的是一种外皮凹凸不平的梨,吃着又酸又硬,它得了一个“蛤蟆皮梨”的称号。
所以,当发现这一棵秋月梨时,由于其外形浑圆光滑,皮色金黄,得到了明月梨的名字。时隔多年后,我在一个水果店货架上看到秋月梨时,仍然认为秋月梨不如父亲取的明月梨好听。
梨园不仅承载了欢乐,还承担了我的学费和家庭开支甚至人情往来
在农民工尚未进城的年代,除了种地,农民是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的。而我家中孩子多,仅靠种粮是远远承担不起4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的。

父亲先是靠家传的木工手艺挣钱,手工家具不吃香后,改买了个拖拉机,靠在农忙时节帮人拉货、打场(在平整地上,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给麦子脱粒)挣点零钱。
后来听闻种果树卖水果赚钱,父亲前往外地采买果苗,顺带学习种植技术。当然,仅靠几天的学习是成不了种梨专家的,还是靠自己摸索。

所以,梨园,先天就要承担我们姐弟学费、家庭开支甚至人情往来的任务。
早熟梨,熟得早,但甜中带酸,这是我们姐弟以及亲友家孩子们解馋之物;
红梨,生吃口感不好,要煮熟喝梨汤,这是给大人们消暑降火用的;
大鸭梨(葫芦梨),粉软香甜,这是给姥姥奶奶等老人们吃的;
明月梨(秋月梨),外观美丽、口感最好,但产量及少,这是要送给重要客人的;
望得穿得是秋水,忘不穿的是秋月梨
秋月梨小的时候外形与红梨相似,所以刚结果那年,我们并未发现奇特。
直到接近成熟时,秋月梨愈发浑圆,表面愈发金黄。父亲终于意识到,这绝不是红梨。可能是外形颇似明月,也可能是临近中秋,父亲将之命为明月梨。
秋月梨第一年挂果,大概只有10个果子。
恰好当年中秋要去一个重要但是并不是很亲密的亲戚家,父亲决定将这些明月梨都送给这个亲戚。

秋月梨采摘至家里的那个晚上,似乎整个屋子里都充满着秋月梨的香味。我吃着酸涩的长瓣梨(另一种卖不上价格的梨),无限希望咬上那么一口。但父亲劝我说,明天到亲戚家,他们肯定会拿出来让我吃的。
到亲戚家那天,父亲隆重拿出了明月梨,但亲戚似乎没意识到明月梨的珍贵,反而拿出了月饼招待我。
我嚼着甜的发腻的老婆饼(枣泥馅儿的月饼),心里想的全是明月梨。

这一想,就是一年。
第二年,明月梨产量多了些,父亲没有忘记我上一年的遗憾,专门拿了几个给我们吃。
明月梨外皮虽然漂亮,却有点硬,咬上去口感并没多好。
大姐比较稳重,拿小刀削去外皮,切成小块,然后塞一块到我嘴里。
咬上的瞬间,就感觉甜蜜的果汁顺着嘴角就要溢出来。
一年的等待带给我满心的欢喜。

此后大概两三年,每年中秋时节都能吃到几个明月梨。
然而好景不长,可能是周边种植水果的多了,也可能是普通的酥梨确实卖不上价钱,加上我们姐弟逐渐升学,学费开支更大,梨园终究无法承担,最终被放弃。父亲改了其他营生。
越来越淡的中秋,几乎忘记了明月梨
近些年,中秋似乎越来越淡,我甚至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与父母一起过中秋了。
前几日,女儿有些咳嗽,便想着去买点梨。
刚进到水果店,就被金灿灿、圆滚滚的明月梨吸引到了,一段段关于明月梨的回忆也涌上心头。

带着明月梨回家,削皮,切块,拿小叉子递给女儿吃。
女儿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满脸笑意,但我知道,她开心的是汪汪队又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秋月梨再好吃,也不过是她众多美味当中的一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