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公司表示,2021年营收预计超过400亿元,与2020年的286亿元相比增长40%左右。尽管营收大幅增长,但是净利润依然是亏损的,亏损额度在38亿元-45亿元之间。

说实话,一家公司营收在增长40%的情况下,净利润还出现巨亏的情况真的不多,海底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亏损呢?
海底捞指出,公司巨亏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关闭了300多家餐厅,资产减值损失在33亿元-39亿元之间。
粗略估算,海底捞关掉一家店的损失在1200万左右,看来火锅店的投资要比常人想象的要大很多。
如果减去关店带来的损失,那么公司净亏损在5亿元左右。可能大家觉得5亿元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有疫情影响,能够做到这么低的亏损已经很不错。
我个人认为5亿元的亏损依然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海底捞2020年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上半年净亏损9.65亿元,下半年净利润为12.75亿元,全年净利润为3.1亿元。
2020年上半年是什么情况?海底捞出现了集体关店的情况,关店时间长达数周。在疫情减轻之后,海底捞也并未开放堂食,而是先走外卖渠道。
到了2021年,全国各地虽然有疫情反复的情况,但是没有出现过上千家店集体关闭的情况。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为200.94亿元,毛利达到了115.92亿元,毛利率接近58%。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只有9650.8万元,净利率只有0.48%。
海底捞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
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管理费用,公司去年上半年的管理费用高达103.41亿元,占了毛利部分的89.2%。
如果海底捞能在管理成本上做到极致,海底捞还是有希望实现较大盈利的。
在海底捞出现巨亏之后,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海底捞都亏本了,可以看出疫情对于餐饮业的影响。也有网友表示,海底捞又贵又难吃。

网友们说得好像都有道理,但是好像又不全面,那么影响海底捞盈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海底捞开店速度过快。如果海底捞是加盟模式,那么快速扩张是没有问题的,开店越多公司的收入就会越多。可问题偏偏出在了海底捞是直营模式,采用直营模式发展就意味着采用了重资产扩张的模式。
直营的主要好处就是便于管理,有利于保护品牌,可以做得更加长久。可是直营的坏处也很明显,一方面扩张很慢,另一方面一旦决策失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据相关数据显示,海底捞在2017年新开98家店,2018年净开店193家,2019年净开店302家,2020年新开店544家门店。
海底捞2020年开的店接近公司从2017年-2019年三年开店数的总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海底捞是在2020年逆势扩张,有一种“赌”的心态。如果赌对了,海底捞将在火锅市场遥遥领先,如果失败了,后果也比较严重。
很不幸的是,海底捞是后者,不得不在2021年又关店300多家,真的是“开也匆匆,关也匆匆”。

第二、海底捞的服务无法标准化。海底捞之所以那么火,是因为网上有太多媒体在吹海底捞的服务。可是服务这种东西是很难标准化的,每个人遇到的海底捞服务都是不同的。
网上把海底捞服务夸得越好,海底捞反而越容易让人失望。
举个例子,我们在网上看到了努力甩面的小哥,动作潇洒流畅。我们也听说过海底捞可以免费做美甲,更是有吃不完的免费零食。它甚至可以因为你的一句西瓜真好吃就送你一个西瓜。
听的案例多了,内心难免会痒痒的,有机会一定会去一次海底捞。如果你是第一次去海底捞,你一定是满怀期待,希望可以做个美甲、吃点零食,最后再领个西瓜回家。
现实真的如此吗?你可能会发现做美甲的那里排着长队,挨不上号。零食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海底捞小哥更是不会真的送你一个西瓜。
一顿饭下来,你唯一记住的可能就是饭菜不便宜这一个特点。
第三、海底捞开店密度太高。当平均每个城市只有一家海底捞的时候,一定是海底捞过得最好的时候。可是当一座城市有10家海底捞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就可能会形成竞争,这反而会降低店铺的平均翻台率。
第四、竞争对手来势汹汹。海底捞虽然开店速度很快,但是毕竟是直营模式。最近几年很多明星也开始进入火锅领域,采取的是加盟模式,很多人会看在明星的面子上纷纷加盟。据了解,陈赫旗下的贤合庄加盟店铺已经超过500家。
喜欢吃火锅的人就那么多,当火锅店的差异化越来越小,而且密度越来越高的时候,海底捞的服务优势就会被其他店铺的低价以及明星效应给对冲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