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是从台湾引进的,它属于创立于1994年的台湾奶茶品牌50岚,2010年开始50岚选择中国上海为起点,不过由于台湾原商标在内地遭到抢注,未能沿用台湾的名字,因此50岚到了内地就变身1点点,于2015年开始快速拓展,后期呈现每个月20家左右的新店数量来攻城拔寨,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单店加盟和区域授权等灵活方式。由此算来,一点点奶茶进入大陆市场的时间仅有7年时间。
很多人没有注意,在“一点点”的官方材料中,一直标注着一串小字——“台湾50岚关联企业”。它通过改名,主动避开了恶性竞争的同名竞争市场。同时以新的概念明确与台北母品牌的关系。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成功打开了大陆市场。从门店装修,菜单、口感,甜度、温度的个性化选项,与台湾的“50岚”相差无几。
与多数奶茶店不同的是,一点点可以对所选奶茶深度DIY,配出自己喜欢的口感,有人不惜排队数小时就为见其“真容”。这种个性化的方式,也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一点点攻略”、“一点点测评”、“一点点隐藏菜单”等等热点,吸引了一大批微博大V的参与,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热情。
这种线上参与的热情直接延续到线下,各式各样的DIY和线上口碑最高的那几款也使消费者成为回头客。
即使在上海已经是一个拥有超过400家连锁店铺,但是一点点依然可以做到排队。这是为什么呢?
它真的有这么火吗?
传统的台式奶茶店内的工作台一般呈“一”字形排列,生产奶茶所用的工具设备以及员工的生产动线也比较单一,几乎都在一条线上完成,务求快速出单,提高效率。一点点则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设置阻碍,降低做单速度。
一点点吧台一般为L型或者是U型,操作区域相对较大,将操作流程中所需的工具分散,每个员工又是各司其职,所以经常看到店内员工走来走去很忙。
L型布局大大降低效率,使单品制作需要1-3分钟,最终的结果是使店门口总是在排队,而且店员似乎都很忙。
市场营销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群众核验效应:即消费者在对餐饮和服务质量不了解的情况下,仅以排队队伍的长度来判断餐饮和服务的质量,决定自己的取舍。这时,队伍的长度成为一个外在的提示物(extrinsic cue),帮助消费者估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降低购买决策的选择风险。
这种被队伍吸引过来的消费者,主要是抱着想要了解这家店里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好的心态过来尝试以下,这对于一点点这样的奶茶店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获客方式。
有时候去排队会给用户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幻觉,我通过千辛万苦买到了一个稀缺的产品,我会自我营造出某种优越感,那就是我喝到了别人没有喝到的东西。
由于你付出了时间成本,一旦这个产品品质还不错,不至于打破你内心的心理下限,你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这是好产品,你就会有很强动力去扩散出去。
但当被炒作的过热的时候,其实过度透支与激发了用户消费的热情,会导致用户提前透支掉对产品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