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做生意的人都开始发现——钱越来越难赚。尤其是这两年,不仅是创业者和生意人,就连工薪族都开始发声,同样还是感慨钱难赚。如果去一下建材城就会发现,无论是地板、门
不知何时开始,做生意的人都开始发现——钱越来越难赚。尤其是这两年,不仅是创业者和生意人,就连工薪族都开始发声,同样还是感慨钱难赚。

如果去一下建材城就会发现,无论是地板、门窗,还是各类家居用品,有很多国外品牌纷纷涌现出来,这在早些年根本就没有过的。
这让我们感到奇怪,要知道,长达数年的调控已经让降温的房地产直接影响到了下游产业,而建材行业就是重灾区,建材商们个个叫苦连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这么多的“洋品牌”纷纷涌现,水深火热的家居建材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可以说,同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几乎各个行业都是水深火热,每个领域都是产品过剩,每个人都疲于奔命,但最后是谁都赚不上钱。
一个疑问油然而生——这是怎样造成的?
这会让大家想到一个名词——内卷。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内卷呢?
很好理解,例如一条街上本来有两家早餐店就足够,但突然又冒出来了四家,于是六家早餐店谁也别想赚钱。
继续追问,后面那四家难道不知道这个后果吗,还拼命挤进来?
他们当然知道,但关键在于:1、他们必须要做事,不做事就得饿死;2、不做早餐做什么呢?别的行业同样也是如此;3、由于他们参与进来,大家尽管都不赚钱,但总还能有点收益,总能有饭吃。

可以看出,“同业、同品、同质”是内卷的本质。
在“三同”背景下能够竞争的手段只有一个——价格战,价格战的最后就是利润被一再剥夺。
既然内卷的本质是“三同”造成的,那么,是不是避免了“三同”也就回避了内卷和恶性竞争呢?
确实如此,但现实中根本做不到。
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扯出另一个群体了——出国留学生。
内卷和留学生有何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嘛。但我想说的是,这两者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是互为因果。
近年来,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就拿北京市来说,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有30%以上都选择出国留学,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肆虐之后,全国仅申请赴美留学生人数比往年还增加了20%。
出国留学费用不菲,如果到世界最高教育水平的英、美留学,四年本科加上两年研究生下来需要花费人民币至少400万,这绝不是小数字。

有一点可以肯定,能够拿出这笔钱的家庭,大多属中产阶层。
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把孩子送往国外读书,除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之外,还要忍受远离子女的情感折磨,那么他们为的是什么呢?一句话——让子女成材。
说到这,就有人质疑了——难道国内上大学就不能成材吗?我们接着讨论。
北大、清华是国内最顶尖的世界级名校,这两所名校的录取率是万分之三,是无数学子的梦。
然而,北清两所大学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中同样是极高的比例选择奔赴英美留学深造,仍然是同一个目的——为了成材。
一个严峻的现象出现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高中生和顶级高校本科生,大多选择的路都是同一条——出国留学。
这些留学生中,凭借自身的努力,再被世界顶级名校所加持,有相当一批人最后都成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似乎这仍然和内卷无关,别急,马上就开始有联系了。
因为这些学有所成的人才,大多数选择了在国外就业,清华、北大出国留学后归国人数更是屈指可数。

那么,这些人材留在国外又在做什么呢?当然不是考公务员端铁饭碗,而是进入了各行各业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
其中,有相当一批都属于高新产业、高科技领域。
他们在那里接触的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模式,同时也享受着远超国内的待遇,一个美国前20名校毕业的理工科研究生年薪50万-100万人民币并不罕见。
这些原本应该归国效力的国之栋梁,留在了海外为他国效力,同时也阻断了新生事物与国内的关联,这就开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了。
由于大量经营留学生拒绝回国,那也就拒绝了让国内接触世界上新科技、新技术、新应用的机会。
这样一来,国内的创业者们,大多只能靠自己闭门造车,根本没有创新的源泉,更谈不上对产业进行改变、升级,成为了一个“死循环”,最后就只能加入到传统行业中继续血拼。
可以做个设想,假如那些在海外有丰富经历的人才能归国会发生什么?大概率会有一个共同特征——创新,如果他们自己创业,他们大多会带来全新的思维、开创全新的业态,总之就是四个字——与众不同。
随之而来的,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商机和新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还会催生出诸多关联产业。这就避免了在传统行业中拼的你死我活。
从世界格局来看,绝大多数的高科技技术都来自于中小企业。
具备高科技水准的中小企业,平均产品利润率超过80%以上。
再看国内的各行各业,利润率大多在10%—40%之间。前几年,市场上售价6000元的苹果手机,每销售一部,美国苹果公司总部净利润2800元,而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只赚到了28元。
因此,苹果公司可以是四天工作日、每天只工作五小时;他们可以享受着带薪年假,还享受着数百万美元的年薪收入,而苹果公司,其规模不过就是一个中型企业而已……

所以,当前国内内卷如此严重就是因为极度缺乏这样有独创能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根本原因就是优秀人才的巨量流失。
没有人才何谈创新?没有创新哪来的创新企业?没有创新企业剩下的所有人就只能在传统存量行业中自相残杀了。
说到这里,一个尖锐的问题就必须要面对了——人才们为什么不回来?难道只是国外赚钱多吗?
曾有一名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进入美国留学并于三十几岁荣获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很难回国发展,因为我很难接受三、四个中科院院士围着一个处长转的场景,我在国外工作的更快乐”。
寥寥几句话,就已经揭示了一切。

所以,为什么国内赚钱这么难,怎能不难?
无数国内的父母们,搭上数百万的学费把子女送出去,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还被他国首先留下为己所用。
然而,这个“人财两空”的赔本生意还照样是前赴后继,这其中的悖论究竟是什么,想想是令人黯然神伤了。
而那些未能选择出去的年轻人,只能面对惨烈的世界,拼死挣扎。从这一点上来说,似乎所有的人都是输家。
然而,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