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个爱喝咖啡的人,时间久了,都有颗“蠢蠢欲动”的开店心。最近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去开一间咖啡馆,似乎喜欢一种东西就要做到极致。之前听了梁宁老师的《增长思维

似乎每一个爱喝咖啡的人,时间久了,都有颗“蠢蠢欲动”的开店心。

最近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去开一间咖啡馆,似乎喜欢一种东西就要做到极致。

之前听了梁宁老师的《增长思维30讲》,里面把开咖啡馆和餐馆定义为“草莽创业”。但是我过了这么多店,发现开咖啡馆并不是满腔情怀就能做好的事情。
于是,我给自己出了一张试卷。一道一道做,没有标准答案,全部做完了,希望给自己降降温,理清思路。

想开店前先喝杯好喝的咖啡,冷静一下
(正文点击空白处,停留一会儿,可以下滑阅读文字)
问答题
01我为什么想开咖啡馆?
前几天,好朋友中中跟我说,她之前递了辞职信,因为厌倦了当时的生活,就想去开咖啡馆。后来她的副导师跟她说,她可以先去感受一下馆主的生活,看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再做决定,后来放弃了。听完,我在想中中这样的大学教授,都差点一头扎进去开店,可见大部分人喜欢咖啡之后,看到的都是“咖啡馆的光环”。
殊不知,“门店常开,烦恼自然来”。天气冷了蛋糕卖不动了,新豆子没客人点,对面街突然又爆出两个新店...当你听多了馆主朋友的负能量后,你会发现开咖啡馆并不是阳春白雪,并不是情怀不死,动力常在。等待你的,可能是比上班更加疲倦。职业和爱好需要区分。

坐在咖啡馆门口喝咖啡晒太阳不舒服吗?
为什么想不开!
选择题02
我想开一家咖啡馆
A.平价刚需小店
B.甜品咖啡馆
C.面包咖啡店
D.“咖啡+”复合型门店
市面上最近几年常见的四种咖啡馆形态(这段有点长,滑久一点哈)。
“好咖啡本该日常”的口号推广,加上Manner的成功引来了无数的小店模仿者。平价小店,重点是融入生活。天津的Till Summer靠着肉夹馍的妙招和去周边两个办公楼发传单的地推方式,找到了生态位。小店成本低,但是结构简单、竞争力小,也可能垮得快。
甜品和面包,在我眼里是两种不同的需求,甜品更多满足“痒点”和“爽点”,人都喜欢吃甜食,适合拍照的造型又迎合年轻人的审美。但是面包咖啡馆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选择,面包的用户场景更多,早餐、下午茶、点心。加上打包外带,不受门店的空间限制。
咖啡+,球鞋咖啡馆、潮牌咖啡馆、Zakka咖啡馆…把爱好或者职业跟咖啡相结合,做成一个横跨不同圈层的门店是近两年很热门的开店方式了。广州的在地文化,在东山口也开了白鸟之歌、橄榄山、NISSIS Public Space几家不同主题的艺术空间,每一家都配有独立的咖啡茶饮经营。咖啡的无限场景化在变得流行!
卖平价咖啡的位置和客户群;甜品咖啡馆的装修成本和冬天淡季;面包咖啡馆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款式要多;而复合型门店要挖掘、培养不同圈层的粉丝。每种形态都没有好走的路,想好自己想要开什么店,心里有谱,再走到下一个环节的计划和思考。

南宁的Match Box就用了球鞋跟咖啡结合

Fritz在韩国是面包咖啡馆
填空题
03 我有能力可以带进我的咖啡馆?
去了很多咖啡馆后,我发现很多高人气的店,并不是老板最懂咖啡的店。开店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审美、策划、社交...这些来自生活的能力缺一不可。开店即创业,需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可以带进自己的咖啡馆。打开门做生意,都不想提圈层和熟人资源,但是这常常与开店的第一波客人有直接关系,甚至决定了门店生意的下限。

广州的日夜皆啡用了短视频和粤语老歌跟门店结合
04 我可以找负责的合伙人吗?
审视自己擅长什么,你也就知道了自己缺什么能力。
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合伙人,或者有没有足够的钱去找外包或者员工,都是想法落地的关键。
问答题 = 确定想开店的决心
选择题 = 想开的门店类型
填空题 = 匹配资源来实现想法
最后再来几道判断题~

判断题
05 你是不是想开咖啡馆,觉得不赚不赔就行了?
如果是,除非有矿,不然还是别开了...
06 当你开店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有其它收入?
前几天认识在上海开咖啡馆的大王,她说开咖啡馆可以维持,但是生活压力太大了。于是她最近筹备了一个中医理疗诊所,另外还有一个已经成熟了的外贸服装店。
真心话,开店赚钱是少数人的生意,能成为品牌的更是寥寥无几。如果这个答案的问题是否,那么更需要考虑清楚,总不能开店饮水饱。上班虽然无聊没自由,还是坚持下去吧,至少还有休息日呢。

听说之前李白鹿也是靠商拍和上课来养活“入云屋”
07 你是不是绝对热爱咖啡,愿意为一家店把自己掏空?
如果是,以上的题目全部作废,大胆去吧~
— END —
Allen
-
坐标汕头,爱旅行吃货
不喝咖啡会死星人
-
谢谢看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