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对农村的生活都不陌生并身有体验,而且对农村怀有一种深深的眷念和依恋情结。原来农民一年四季都是在田间地里辛勤劳作,从来

(一)
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对农村的生活都不陌生并身有体验,而且对农村怀有一种深深的眷念和依恋情结。
原来农民一年四季都是在田间地里辛勤劳作,从来没有闲着。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了筋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过去的农民养成了战天斗地、不畏严寒苦雨的高贵品质。现在很多八、九十多岁高寿的老人都是经历了往昔农村的艰难磨炼锻造出来的。
过去可不会存在失业现象,也不会有贪吃不做事的懒汉。农村到处都是一派热闹非凡、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那时种双季稻,每家每户都养鸡养猪,也有菜地种蔬菜,也包鱼塘养鱼,家里很富足,从不缺吃的。农村市场人气旺,也非常富有。
农民们整天忙碌着,不是莳田刈禾就是锄草挖塘,不是砍柴推土就是种菜疏浚沟渠,从来都是起早贪黑,宵衣旰食。孩子们也是主动担负起家里和田里的一些农事,替大人们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不自觉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以后勇于战胜困难、不惧风雨的担当精神。
(二)
现代农民借助城镇化的东风怀揣梦想、离井背乡在城里打拼多年,空置了农村的老屋,荒芜了农村的土地,丢掉了农村熟悉的种植业和副业,结果怎么样呢?
也许有的人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有的开铺坐店之类,辛辛苦苦也赚了钱,在城里买了房车也购了门面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这几年疫情,使不少人生意受到影响,收入减少,再加上要抚养几个小孩,家庭开支也是捉襟见肘,生活过得并不轻松。想想看,一家子几口人要想在城里高楼大厦里生存下去,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比在农村艰难多了。
很多人在疫情放开后阳了一遍,切实地体验了病毒的折磨和生命健康的可贵,他们重新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人口的高度聚集、实体店生意的清淡和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使他们滋生了重新回归农村去发展的想法和打算。
人类对自然的无限欲望和索取以及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没人知道疫情何时终结以及将来自己到底会阳多少次,使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疑虑和不确定性,也影响了人们的规划和发展。

(三)
人们在城市不可能永远处于病毒的侵袭和折磨中,不可能出行总是佩戴口罩和保持人与人之间一米以上的距离,也不可能总是减少聚集和尽量非必要不流动,让人们生活在封闭或者疏离状态,那样的人生将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那样的社会将会离心离德,毫无生机与活力。
疫情和病毒让社会结构重建,让城市规模重组,让经济产业重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人类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城镇化有优势,但也有弊端。如果片面地追求城市化,而忽略了农村的优势和发展,甚至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而去盲目地开城拓土,必定是鼠目寸光,贻害无穷。
城市规模不能无限扩大,房地产业也有其容量,城市经济的可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释放能量和活力。因此,城市人口不在多,而在精,应保持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适当的比例和平衡。
(四)
住在城市的农民回流农村,应当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有人说,现在农村一片萧条冷清,哪个在城里住惯了,有了自己的产业,还会回到农村去作田,发展副业呢?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东。任何社会都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我们农村的发展也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方式。很多年前离开农村去城市拼搏的年轻人临走时说了一句话:如果在城市混不出来,大不了再回农村来作田。
是的,在城市的农民混不下去可以回农村种由,那么城市居民如果失业了,怎么办呢?也可以来农村种田,种植农副产品,经营现代化的农场或者农庄,到那时,我们农村又可以重现过去那种热闹或辉煌的局面。当然,那是现代化拥有多技之长的农民,懂技术,会经营,也会管理的新式农民。
不久的将来,我们希望农村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农民将会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