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高手,得到了两百万的投资,然后杀进了餐饮业。因此,餐馆装修完成80%后,才发现钱不够花。又有一个大神,花了一百多万装修了一家理想的餐厅,结果,三个月后,关门了。大神厉害,但不
有一位高手,得到了两百万的投资,然后杀进了餐饮业。因此,餐馆装修完成80%后,才发现钱不够花。
又有一个大神,花了一百多万装修了一家理想的餐厅,结果,三个月后,关门了。
大神厉害,但不牛的人厉害起来也很吓人。
一个老板拿出二十万开了一个小商店,开张的第一天没有菜单。最终,第一版菜单出来了,价格非常实在,由低到高排序。正是晚上盘点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点的都是最便宜的。
有人说:如果你想放生人民币,就去做餐饮;如果你想赚钱,就去做装修。
这是因为,许多杀进餐饮业的人,不尊重商业逻辑,也不了解其中的基本规则。
越是不了解餐饮的全貌,就越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餐饮,认为自己是对的。
结果就是,今日躲过一个小坑,将来就要跳个大坑。

诺曼地餐饮总结餐饮经营中最容易跳的三个坑:
一、缺乏基本的常识
当黄太吉刮起“互联网餐饮”龙卷风时,有个做医生的朋友也心动了,与朋友合伙,投了20万元,开了一个钵钵鸡店。赔钱20万后,他才明白菜单的逻辑。
它的主推菜单套餐,分别按升序,列出38、58、88、128元。
刚刚开张,生意红火。算一算,赚不到钱,苦于客户单价太低。
随后,调整菜单,将58元排在第一位,分别是58元,88元,128元,38元。使用新菜单的当天,客户单价就达到了当天58元以上。
但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苦熬了两个月,最终悄然关门大吉。

二、违背基本规律
要从程序员转变为餐饮业的杀手锏,要做理想的便当。一上来就用上好的原料,精美的设计,现炒现卖,20元一盘。不卖材料包,不做大锅,不降低食材等级,连包装盒子,都用最好的。
结果,这个“理想”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尽管生意火爆,但仍然没有盈利。最终优化成本结构以摆脱困境。
为什么“理想”成为餐饮行业最大的陷阱?
就是违背了基本规律。
老板说:“为了强调价值感,我每份饭都加了半个卤蛋,结果导致每月损失8000元。还有,就是原料等级和客单价的不符。二十多块钱的便当,敢用东北米,成本太高了。”

三、违背成长法则
有的餐饮企业,只有十多家店规模,竟引进了阿米巴模式。
最初,稻盛和夫将日航改造,引入阿米巴模式是为了提高大型企业的运作效率。
采用阿米巴模式的海底捞,也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解决大公司病的。
一个只有十多个店铺规模的餐饮企业,需要的是减少内部障碍,形成共识,形成凝聚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但引进阿米巴模式后,会导致内部管理环节增多,管理成本上升,经营效益下降。
创业者为何总是重复跳进相同的坑呢?
认识上的限制。 例如,同样的铺位,为什么有些餐馆亏损,有些餐馆赚钱? 有些人将其归结为“口味”、“运气”、“厨艺”、“种类”等等,这些都属于“技巧性”的认知层次。 什么是科学的认知呢? 即围绕人效、坪效、品类、客单价、动线人流量等,计算出品类、面积、客单价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在不开张的初期,基本上就能预测业绩和风险。 例如,商场租金每平方一般在25元左右,小店面积一般在30平方米左右,一天的租金在750元左右,加上管理费,一天的费用就有八九百元,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一千元。 一个月算下来,成本在二万五到三万。按照比例,成本不高于销售额的20%才能活下来。 而这些小店,客单价一般在25-30元之间。假定每天接待100人,就可以做到3000元。 按照1000元的成本,3000元的销售额,成本突破了20%。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商店一天很难接待一百个顾客。 这就是经营中的“科学”。 虽然很多老板都觉得生意不好做,但他们仍然认为并坚信:不确定性是经营的难题,更是商业的艺术。 实际上,管理作为一门存在了百年之久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如果您的门店遇到瓶颈,或者是生意火爆但却不赚钱,不妨私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