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服装店的开张最佳选择是四月份或九月份,即五一前或十一前。这时候开张,进夏装或秋冬装。再提前的话,处在淡季,生意清淡还不说,进货也是非常尴尬。七月份开业,进秋装还早, 而夏
普通服装店的开张最佳选择是四月份或九月份,即五一前或十一前。这时候开张,进夏装或秋冬装。再提前的话,处在淡季,
生意清淡还不说,进货也是非常尴尬。七月份开业,进秋装还早, 而夏装的市场到处在清货,没什么货可进,进了的话没卖多久又得 打包入库。如果在三月份开业,春装销售期很短,货少不够填货 架,货‘多又怕积压;此时进夏装又太早,一是夏装还不怎么能卖,二是市场上的一些夏装是去年的压货。
前面说到,炒货除了中间环节的转手批发生意外,也包括终端零售店铺的生意。炒货与服装的旺季淡季密切相关。要做好炒货,必须了解服装的淡季和旺季。
服装的季节性明显,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夏装和冬装为主,春秋装只是过渡。像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就有些特殊,春夏秋装相对好卖。而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秋装的生意好做,部分国家夏装的生意 好做,等等。
品牌的秋冬装订货会,大多在三、四月份召开;春夏装订货会,大多在 八、九月份召开。严格意义上说,货品到了消费者那里才算销售,订货会不算销售。订货会算是下生产计划。通常,厂家生产的旺季最早,批发的旺季 次之,零售的旺季最后。

外贸的订单,至少提前大半年生产,有的甚至是今年冬天生产明年的冬 装,夏装亦是如此。走专卖的品牌,一般没有批发环节’也大多是提前大半 年生产。
走批发就不太一样。批发市场跟风强,通常进入批发旺季前提前一到两 个月生产,囤些货,然后就是跟着批发走,批发带动生产。但生产会先于批 发结束旺季。大路货一般是年前一两个月开始备春夏装的货,要不,年后工 厂没那么早开工,会造成缺货。这几年,年后的用工荒闹得特别凶。
但是最近两年,因为市场不景气,对版也没有多大的信心,不少批发商宁愿春节后缺货,也不敢在春节前备货。
过年后,很快就迎来春夏装的批发高峰期,做大路货的工厂会特别忙。
如果批发商不在年前联系好多家年后合作的工厂,那么年后就会出现有市无货的尴尬局面。
广州批发市场春夏装的出货量大,一些档口在三、四月份的曰均纯利润 能达到两三万元。如果这时候因工厂生产跟不上,档口的损失可想而知。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像2009年三、四月份之间,因为天气热不起来,零售及二批市场的货都不怎么动,导致一级市场一度低迷。往年生产最旺的时候,2009年却有个别工厂一段时间内没有活干。
因为夏装从广东拿货更划算,武汉的加工厂主要做冬装。有些加工厂业 主为了一件棉衣省两三块钱的人工费,就在他们那里人工最便宜的七月份开始生产。一般,九月底之前出薄的棉服,十月开始出厚的棉服,批发旺季在元旦之前结束。
我国的批发市场,秋装的旺季在八、九月份,冬装的旺季在十月份到元旦前,春装的旺季在二、三月份,夏装的旺季在五一之前。
厂商生产春秋装的量不大。大多数情况下,春装的料会薄一些,色淡一 些。秋装的料会厚一些,色深一些。有些主打的款式,春夏秋冬都有做货, 全年的色调相近,只不过是料子从薄点到厚一点演变,袖子从无袖到短袖、半袖,再到长袖的演变。也有用料厚薄差不多的春装和秋装。大路货、品牌货,都有春秋装互相混卖的现象,即当年的秋装,次年春季接着卖;当年的春装,到了秋季继续卖。更有甚者,今年春季仍接着卖去年的春装。有的版今年在东北走得好,明年在西北走得好,错开区域来卖。对一些区域而言, 没有卖过的版都是新款。
零售的旺季,大体上是春装二、三月份,夏装四、五、六月份,秋装九、 十月份,冬装十月份到春节。相对来说,二、三、四月份和七、八、九月份是一年中的淡季。其中七、八月的生意能保本或少亏一点也是不错的,如果I能赢利,那就是非常棒的了。
大凡百货商场开张,都选择在五一前、十一前、元旦前、春节前,即选 择商业旺季或旺季之前。服装商店的开张也不例外。
商场专柜的调整一般是在二、三月份及八、九月份。想做商场专柜,要提前半年跟商场沟通,提前3〜4个月考察品牌公司,然后取得品牌公司的相关资料,递交给商场排队。
普通服装店的开张最佳选择是四月份或九月份,即五一前或十一前。时候开张,进夏装或秋冬装。再提前的话,处在淡季,生意清淡还不说,, 货也是非常尴尬。七月份开业,进秋装还早,而夏装的市场到处在清货, 什么货可进,进了的话没卖多久又得打包入库。如果在三月份开业,售期很短货少不够填货架,货多又怕积压;此时进夏装又太早,一是夏装|还不怎么能卖,二是市场上的一些夏装是去年的压货。

实际上,也有一些服装店在零售的淡季开业。2008年我的朋友老周他那2500平方米的服装、鞋包、床上用品大卖场就是在七月份开业的。
老周身家过千万,但和我们打牌有一个规矩,就是他一次不会输过2 000元,输到2 000元,他就不玩了。十几年前,有一次他在运输货物的 途中跟人家赌博,结果把整车几十万元的货给输掉了,他差一点没自杀。回到家里,房子抵债,好心人留宿他,一直住在房子的夹层。住上几十天之后,好心人给他700元下广东创业。
七八年前,老周以做服装大卖场起家,到2008年总共拥有5间大卖场。
2008年,他敢投资200万元做大卖场且安排在七月份开业,主要是因为鞋 子、箱包、床上用品等货品可以支撑一下营业额,而服装,主要从其他4间卖场中调过来。此外,他再到批发市场采购一些尾货来补充。开业之后,老 周的卖场一直处于疯狂的清货状态,靠走量度过淡季,并在淡季积累了相当旺的人气。这时候大卖场不清货是不行的,因为周边的卖场都在清货,连那些做品牌专柜的百货商场也在清货。
换季了,秋冬装上市,夏装下架,夏装与秋冬装是不同的货品,之前的清货影响不到秋冬新款的价格。因为批发市场旺季较零售市场结束要早,我从武汉打包到南宁的棉服,
在批发旺季过后,转发到广东的大卖场。大卖场按进货价4倍打价。相同的 货品,武汉的批35元,惠州银基商贸城的批70元很正常。我们从银基进货,标价都是进价的两倍左右。
华南的冬天来得迟,那些搞大路货“服装博览会”的档主,在武汉棉服 批发旺季结束、价钱最低的时候来扫货,最划算了。武汉批发尾市,正好是 两广棉服销售的旺季。还有,就是九月末到十月之间,武汉的档主会清薄的棉服,上厚的棉服,有些地方.薄的棉服可以卖很久,这时候到武汉找薄棉 服较为实惠。
正是因为生产和销售的时间差,还有南北气候的时间差,才有了前面.说过的那个老板娘,南北来回迁徙式摆地摊’创造年赚百万元的商业传奇。东莞厚街镇有一个老板被誉为“尾货王’做了近10年尾货,他就是.充分利用了批发旺季与淡季的时间差来做生意。尾货王在厚街步行街有 家做清货的档口,他在旺季的时候从不进货,到六月底、十二月才幵始到批发市场扫货。这时候,批发市场陆续开始清货。批发商对别人清货都是现金交易,但“尾货王”从不现金易。“尾货王”有足够的能力把吃进的尾.、销售完,而且之前的货款从来都没有赖着不给的。批发商的货放在仓库里放着也是放着,其他的尾货商虽然现金交易,但压价低,又很少能全清,所以他们还不如选择将尾货放到“尾货王”的店铺。
与做库存的杨老板短租门面不一样,“尾货王”是固定的店面,一年四季都做清货的生意。他在六月底、十二月之前销售的是旧款,这个时间过后有应季的货。
服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一个版,南方好销北方不一定好销;同一个色,北方好销南方未必好销;同一个版和色,去年不好销,但今年有可能会好销,或者说去年华中地区好销,今年西北地区好销。在石獅还有这样的怪现象,同一个版,在这个批发城不好销,换到另一个批发城却成了爆版。
大的批发城都有上千个档口,每个档口的客户不一样,做的货也不一样,所以每个档口的清货都不一样。很多客户要清货是有要求的,但尾货王 基本上没什么要求,只要不是欧版的就行。
厚街镇是工业大镇,人口100来万,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另外,工业区的消费者绝大部分对货品价格敏感,对款式不太敏感。这些条件,是“尾货王"成功的基础。他的价格跟杨老板的一样,始终低于别人的进货价,所以量非常大,就算是销售淡季,成交量也比其他店旺季要大。数钱的感觉见真好,尾货王”后来不惜巨资在东莞城区步行街复制了一个“厚街楱式”。
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点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