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干、瘦小的芭芭拉是新移民英语学校的老师,六十多岁的她认真负责到有点严苛,但被公认是个好老师。

一天上课,芭芭拉问同学们,在座的谁不用手机?谁从来不去Costco购物?举手的人当然寥寥无几。芭芭拉的问题让同学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还有人不用手机?不去大超市购物?芭芭拉一字一句地告诉同学们,她和她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使用移动电子设备,从不去Costco、沃尔玛买东西,一是因为那是美国超市,二是那些诱人的促销手段,在他们看来都是多花钱的骗局。
同学们问芭芭拉去哪里买食物,芭芭拉说多少年来,她只去一个熟悉的食品杂货店,她几乎认识那里的每一位服务人员,去买东西就像会见老朋友,她们了解她的喜好,芭芭拉也对小店的品质充满信任。她说她喜欢到传统的食品店买加拿大本地的东西,也认可这种彼此熟悉、相互信任的服务,这样的购物方式让她放心、轻松,身心愉悦。
记下芭芭拉常去的小店的名字,很好奇,让芭芭拉这样的加拿大本地人几十年不改初衷的小店是什么样子。

芭芭拉在黑板上写下她钟爱的“小店”。
小店的位置在相对偏远的城边,而且低调到连招牌都没有。除非是熟客,一般人即使路过也很难发现,完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实例。


推开店门,屋外的清冷和店里的温馨、温暖完全是两重天。
意外的是,先入眼帘的不是食品,而是厨房、家居用品,还有服装和配饰,虽然数量不多,但品质都很好,而且风格独特,俨然像个小型家居服装精品店。





蔬菜、水果同样是品种多数量少,品质好,而且有专门的区域摆放着加拿大本地产的蔬菜,“Buy Local”大概是店里的特色之一。肉类、奶制品都整齐摆放在冷柜里,冷柜专门罩上了塑料帘子以保持低温。





新鲜蔬果大多来自加拿大本土。
烘焙的面包、甜品有不小的一片区域,写着“老式传统工艺”的招牌高高地挂在墙上。面包、甜品的种类很多,价格都不便宜,大概是与“老式传统工艺”相匹配的,也是芭芭拉们钟爱这里的原因之一吧。





烘焙区再往前走,居然是一片即做即买的餐饮区,除了薯条、烤鸡等快餐外,还有各种热汤、沙拉、意面等等。一位年长的女服务员来回忙碌着,正在准备午餐,说每天中午都是自助餐,既有保留菜品也有每日更新。热气腾腾的热汤热菜,混杂着自家厨房才有的烹饪香味,立刻激起我的食欲。




散发着烟火气的温暖飘香的餐食。
小店是以收银台和快餐区为中心岛环绕布局的。我们顺着一圈走过来,最后一个区域是咖啡区。广告牌上写着,任意一款咖啡配搭一块玛芬蛋糕,当日特惠价为$1.99。玛芬蛋糕是当地人最普遍的早餐食物,小店的玛芬蛋糕用各色漂亮的小方格纸包裹,放在玻璃小柜子里,更显得诱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色彩鲜亮的纸包裹的玛芬,很动心。旁边一溜排开七八个咖啡保温壶,人们可以按照需要拿取自己喜欢的口味。







一杯热咖啡+一个各色马芬蛋$1.99是这周的特惠食品。
咖啡区用矮小的隔档划分出单独的区域,有六七张小桌子临窗排开,很享受的早餐环境,家人、朋友,或者像当时的几桌客人一样,约上闺蜜边吃边聊,很是惬意。每次闻到咖啡特有的香气,看到眼前怡然享受的人们,都有一种幸福的感动。一小杯咖啡,一小碟甜品,一个聊得来的人,一个温暖、阳光的早晨,幸福这么简单又这么丰富。


小店不大,真是五脏俱全,别有洞天。
收银台前忙碌的果然都是很和善、很家常的年长女士,聊着天气、说着笑话、赞美着顾客的小孩儿,像是早已相识、常来常往的隔壁邻居。加上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物混杂的香味,总有回家的错觉。同样是做生意,这里人情味儿远远超过了商业气息,难怪芭芭拉们会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其实,这家名为“昂格尔”的小店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家族老店。1925年,当尼可拉斯·昂格尔(Nickolas Unger)和他的德国门诺派家族从俄罗斯移民到加拿大时,他们不仅仅带来了私人用品,也带来了他们经常尝试、制作的各种风味食谱,还有家族一贯的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他们以家庭名义的承诺,也作为传统和宗旨被后代传承。
尼可拉斯的儿子威尔伯特、妻子琳达·多尔克森(他的德国门诺派父亲也是从俄罗斯移民来的)和他们的5个孩子一起开始了早起的艰难创业。

到1984年,他们有了两家店,出售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一家在登达斯大街,另一家在伦敦小辛科街的乡村市场。

30年后,他们从简陋的家庭经营农场,发展成综合性杂货店,为社区带来新鲜食品和农产品,同时也用研制多年的家庭食谱把这些新鲜食材变成餐桌上的熟食,那被誉为“妈妈的味道”的餐食被越来越多人喜爱。
产业扩大,更提升了水准,他们特别注重品质和细节,以独到的眼光收集特色商品、家居装饰和女性时装。在喝新鲜咖啡或茶的同时,花点时间购物,然后呆在温馨的茶室吃午饭。所有的午餐都是在他们自己的厨房里制作完成,所有的肉类和产品都在店里销售。住在周围社区里的人通常喜欢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停下来,买一份昂格尔家族食谱中的料理,或者新鲜的烤水果馅饼等等。
人性化的理念、健康、新鲜的食物,打造出“昂格尔”独特的吸引力。

无独有偶,女儿在温尼伯的钢琴老师亚当斯先生也是一位拒绝移动电子设备、崇尚“既传统又有特色范儿”生活的老人。他的妹妹曾经寄给他一部手机作为生日礼物,老先生都没拆包,就到一个常去的老店换了一个收音机。手机换收音机的故事,亚当斯先生叙述的既简单又平常,而我们惊诧地哭笑不得。食品、面包、酒等等,亚当斯先生都有自己特定、钟爱的小店。他曾经带我们走街串巷,小咖啡店、面包店、手工皮鞋店等等。小店静静地在城市小街的某个角落,每一个都让我们意外又惊艳。问他是怎么发现这些特色小店的,老先生幽默地说,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快四十年,每天像老鼠一样四处挖洞,四处打探,嗅嗅哪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小店。


昂贵的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是亚当斯先生的爱好之一。
其中有一家手工巧克力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一家几代人传承的家族小店,是1959年,老弗雷德·莫登和他的儿子布莱克创立的。别小看了这家店,它是温尼伯第一家巧克力企业。巧克力对于中国人是可有可无的零食,但北美人对巧克力的喜爱简直到痴迷的地步。这是文化习俗的不同,也是莫登家的老店能历经几十年不衰的原因之一。



巧克力店在靠近市中心的一条并不热闹的街上,店面很小,每次进去都会受到家人般的热情接待。这源于这个家庭的几代人对巧克力事业绵绵不绝的热情,就是这种热情让莫登家的手工巧克力新品不断,味道独特。生姜巧克力、薄荷巧克力……对巧克力发烧级别的人更能品出其中的细腻独到。1984年,在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上获得的最佳巧克力片的最高奖项,是对他们家族激情与创新的褒奖与肯定。小店里还有自己炒制的各类干果,以绝对新鲜的品质和公道的价格赢得了络绎不绝的顾客。



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后,莫登家族对高品质巧克力的创新和热情仍在继续。现在,小小的店里供应70多种散装巧克力和烘焙坚果,莫登巧克力也跻身国际知名的巧克力。


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总有一些人像芭芭拉和亚当斯一样,看似他们怀旧、保守,其实他们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固守传统和经典。也正是他们的坚持、不随大流,才使得昂格尔、莫登这样的传统小店能保留下来,成为当今时代大花园里独特又闪亮的一枝。他们不是拒绝进步,而是恪守经典。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的小店经营者,之所以能不被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淘汰,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和传统独到的文化理念做支撑,这些是远超小店自身经营的存在价值。
当你走进那些“隐于世”的加拿大传统“小店”,会发现最落地、最接近真实的当地人的生活风貌,会觉得离他们的历史、风俗、衣食习惯特别近。
去看看、逛逛那些小店,也许打开了一扇古朴又清新的窗。



(温馨提示:所有文字是建立在亲身经历上的个人感受,望不同经历、不同观点者勿喷,致谢。)
什么人不适合移民
加拿大大麻合法化之后